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技术笔记 > 虫虫日记虫虫日记
国产数据库激荡40年
网络虫虫 2019-12-22【虫虫日记】1422人已围观 收藏
简介一年前,在等如今的互联网巨头。风云起,时代变,一切局势都在潜移默化中开始扭转。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数据量和业务量呈爆发式增长模式下...
一年前,在等如今的互联网巨头。
风云起,时代变,一切局势都在潜移默化中开始扭转。
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数据量和业务量呈爆发式增长模式下,以「Oracle数据库+IBM小型机+EMC的开支」高昂输出让不少科技企业逐渐无法忍受,对此,用时任2012年支付宝数据平台负责人、阿里巴巴首席DBA冯春培的话来解释彼时阿里去IOE化的初衷:「互联网企业的DBA承受的压力非常大,早在2004年时,数据库经常出问题。后来,随着业务的发超速发展,Oracle的优化还是承载不了业务的发展,于是开始拆分。这些事情完成由于涉及到安全、交易、涉及到数据的稳定性问题,DB已经不能做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架构开始受到重视。」
在此局面下,开源的MySQL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也开始逐渐动摇了Oracle一统天下的地位。但人要懂得居安思危,产品亦然,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譬如,最初于瑞典MySQLAB研发的MySQL在经过近30年成长后,于2008年被Sun公司以10亿美金收购,然而还未等Sun公司对其大刀阔斧完善去推广之际,Sun公司就又被Oracle成功的以74亿美元收购了,而意欲和Oracle一决高下的MySQL也在一时之间成为了它的自家人。
这一消息的到来,无疑意味着Oracle在业界的版图又在一夕之间扩大了许多。但对于国内数据库市场而言,这未必是个好消息。直至今日,根据DB-Engines数据库流行度最新的排名显示,位居前位的依然是几家老牌数据库企业。
那么,在被Oracle、MySQL、DB2等产品蚕食的中国数据库市场,国产自研数据库又该如何崛起?
三、数据库怎么才能成?
生于60年代,85年读研即开始学数据库的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在谈及中国数据库发展时,感怀之情溢于言表,他对CSDN(ID:CSDNnews)这样说道:「数据库一直都是中国的切肤之痛,从六五(指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我们就在立项,我们要做自己的数据库,但我们一直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我们做不出来自己的数据库,后来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一下子醒悟过来了,就是生态。这之中既包含用户生态,更包含技术生态,前者是我们要将国内数据库市场空间做大,后者是我们要形成合力,因为数据库要解决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只有一起才能将这个事情做好。」
这个理念,与华为IT产品线副总裁、智能数据与存储领域总裁周跃峰不谋而合,也正是鲲鹏智能数据产业联盟数据库产业推进组的初心。周跃峰向CSDN(ID:CSDNnews)说道:「华为做数据库已经很多年了,过去华为做数据库主要是为了解决自有产品的业务连续性问题,华为很多产品中都要使用到数据库,有一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集成Oracle数据库。大概几年前,我们意识到未来可能会有风险,因此就开始研究自己的数据库,到今天,一方面是可靠性稳定性都已良好到了推向市场的阶段,同时,也是因为美国的事件对我们的业务连续性产生影响,于是就干脆开放出来让大家都来用。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数据库和其他产品不太一样,它是需要生态和合作伙伴的,特别是用户生态和技术生态,光靠自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产学研界一起合作,实事求是地讲,国产数据库相对于美国数据库,在技术上还是有一点差距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讲,必须要走到一起。」
的确如周跃峰所言,一直以来,数据库是软件工业的重工业,也和操作系统、中间件并列为三大基础软件。如今随着万物互联设备的不断增多,高流量的数据正在通过网络输出。不言而喻,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的处理,也就是对于数据库产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不过,当前就国产数据库而言,还面临着诸多的难点。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当前自主可控的背景下,国产数据库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同时,在5G、AI、云计算等技术驱动下,国产数据库在分布式、云化这条道路上也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赛道。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通用数据库的标准、规范绝大多数仍掌握在上文所述的国外数据库大厂手中,我们如何打破常规,将统一通用的标准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
在华为的推进下,今年9月,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人民大学、信通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达梦、金仓、神通、神州数码、用友、云和恩墨、CSDN等在内的数据库产学研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闭门会议。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专家一致认为,数据库的标准很重要,而如何把一些技术做成标准被市场广泛的接受,是业界需要齐心去思考与探索的事情。对此,他们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国内数据库只有遵循统一的标准,将来数据库才能互联互通的,如果企业搞封闭或者各自独立完成,那么将失去共赢的机会;
其次,在面向开源时,这些技术产品/标准首先需要解决信任以及开源知识产权的一些问题,才能被业界慢慢接受;
再者,这些产品还需要在技术上有足够深度的打磨,并长期地使用与优化。
来源:CSDN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互联网巨头夫妻档的宿命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评论区
点击排行
本站推荐
标签云
猜你喜欢
打赏本站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扫码:你说多少就多少~
- 支付宝扫码:你说多少就多少~